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秋蟬

作詞:李子恆作曲:李子恆

聽我把春水叫寒
看我把綠葉催黃
誰道秋下一心愁
煙波林野意幽幽
花落紅花落紅
紅了楓紅了楓
展翅任翔雙羽燕
我這簿衣過的殘冬
總歸是秋天總歸是秋天
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濃
秋去冬來美景不再
莫教好春逝匆匆
莫教好春逝匆匆

===========================

哀愁,就是秋天的專利! 總歸是秋天~~~

===========================
本節文章引用自[NOWnews【影劇新聞】秋蟬流傳30年李子恆20分鐘作詞曲楊徐二重唱原不想唱]

秋蟬流傳30年 李子恆20分鐘作詞曲 楊徐二重唱原不想唱
2008-07-30 00:58:01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校園民歌「秋蟬」,傳唱超過30年,但您一定不知道,這首歌的詞曲創作,竟然是李子恆在部隊裡,而且是在政治作戰課堂上寫出來的,而當時原始主唱楊芳儀和徐曉菁在錄唱片前,還嫌這首歌太過簡單,不想唱這首歌,要不是製作人堅持,原主唱差點就錯過靠這首歌,一炮而紅的機會。

「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民歌手楊芳儀和徐曉菁輕輕的唱著,是一首很美的民歌。

這首「秋蟬」是音樂人李子恆在31年前,當兵參加三民主義講習班,在課堂中偷偷寫下的,李子恆說,「在大禮堂講習最後一堂課,然後大家都在看那電視政治教學的節目,看到大家昏昏欲睡,那我睡不著,所以拿起筆來,就是隨便寫一寫,寫一些東西。」於是,只花20多分鐘,秋蟬的詞曲同時完成。

「花落紅,花落紅,紅了楓,紅了楓,展翅任翔雙羽燕,我這薄衣過得殘冬。」當時年紀才20出頭的李子恆,本來只是寫著好玩的,沒想到卻大受歡迎,李子恆回憶說,「自己錄一些Demo,然後給我當時的女朋友聽,然後我女朋友就背著我,把那個Demo拿去參加金韻獎比賽。」結果,這首歌被唱片公司錄取,成為他第一首正式發表的創作,之後,他才慢慢投身音樂界,成為知名製作人。

「哈囉!李老師,好久不見!」「兩隻特別的秋蟬,你好,你好!好久不見!」,在東森新聞記者的安排下,隔了3年多,這對主唱歌手,再次與詞曲作者相逢。其實,3年多前雙方那次巧遇,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碰面,算一算,竟是這首歌錄製唱片後隔了25年,楊芳儀和徐曉菁才有機會和李子恆見面。

「總歸是秋天,總歸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濃……。」這對二重唱首次透露,當年他們一心想挑戰演唱難度較高的歌曲,本來並不打算錄製秋蟬這首歌的。楊芳儀和徐曉菁說,「我們就覺得這首歌太簡單了,就覺得年輕,我們就要挑一點複雜的東西來,我們要那種很炫的,在當時比較炫的歌,比較能夠一聽,就讓人家覺得,哇!很勁爆!所以這歌,差一點點我們要錯過這麼好的一個歌。」

在當時唱片製作人堅持下,她們終究還是唱了秋蟬,不過,當初才大學3年級的她倆,說實話並不完全能體會歌詞的深意。手徐曉菁表示,「當初我們在唱的時候,可能加入了很多的靠自己的想像,當然它的詞曲優美,音樂的旋律也會讓你進入一種狀態當中。」

楊芳儀也說,「其實說真的,一直要到這幾年,我在唱它的時候,我每一次唱它的時候,我有每一次不同的感受,我覺得這歌真的是需要經過一點人生的歷練,你很自然就瞭解說它要講些甚麼東西,好像你人生的經歷都在裡頭。」
新聞來源:NOWnews


===========================

本節文章引用自[飛越域外的秋蟬——徐曉菁李著華]

飛越域外的秋蟬——徐曉菁 ╱李著華
  (前言)臺灣校園民歌手徐曉菁以一曲「秋蟬」唱響了歌壇,為了追求理想,他揮別了多年的歌友楊芳儀,獨自飛到洋邦,現在她已告別歌壇,我們何時能再聽到她那清雅幽靜的歌聲呢?

  (正文)「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花落紅花落紅,紅了楓紅了楓,展翅任翔雙羽燕,我這薄衣過得殘冬,總歸是秋天,總歸是秋天……」。

  這是一首曾經流行在臺灣的大學校園裡,轟動了萬千青年朋友的校園民歌「秋蟬」的幽幽詞句。這首歌曲兩位主唱人之一的徐曉菁,在經過一番異國留學生涯的奮鬥後,已於八三年底取得了東德州州立大學視聽傳播系的碩士學位。對她本身來說,無非是在歌藝之外,又一個真實確切的自我肯定和詮釋。

  提起徐曉菁,凡是喜愛校園民歌的人,可能對她不會很陌生,尤其是由她與楊芳儀所合唱的那首「秋蟬」,以清新委婉、流暢雅致的歌聲扣響了無數人的心弦,使校園民歌的風潮達到極點,而李建復、王海玲,施孝榮、蔡琴和木吉他合唱團等等都是同一時期民歌界的代表典型。

  臺灣的校園民歌起始於一九七五年,當時有一位在臺大唸書的年輕人楊弦,抱著一把吉他,奔馳在各大專院校的校園裡,大聲豪邁地唱著那首由他自己譜曲配樂的詩人余光中所寫的新詩「鄉愁」,由於楊弦悠揚壯美和悽楚斷腸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當時憂鬱不解的年輕人,所以很快的這種格調創新的歌曲就流行起來。吳統雄、吳楚楚、楊祖君和陳屏、李雙澤等等在校的年輕人亦紛紛提出「我唱我歌」的口號,再加上「洪建全文化基金會」以及「新力公司」等單位的鼎力提倡;舉辦了多項拔擢新人的歌唱競賽,如「金韻獎」、「民謠風」等,使得校園民歌一時蔚為風尚,民歌健將一批又一批的活躍在樂壇上。從范廣慧的「再別康橋」,邰肇玫、施碧悟的「如果」到包美聖的「捉泥鰍」、「楓橋夜泊」,陳明韶的「讓我們看雲去」、「浮雲遊子」和葉佳修的「流浪者的獨白」等校園民歌都屬於一種清純真誠,對自己以及自己周遭友朋和鄉土至親之愛的一種呼喚和豪放。

  到了李建復高聲唱出由侯德健所作的「龍的傳人」,以及後來由天水樂團作曲創作的「天水流長」後,校園民歌已擴大了對國家和歷史文物的眷顧和關愛,一般人對年輕人愛鄉愛國的熱忱都抱以至高的評價與期許。

  校園民歌的一大轉變是從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抉擇」與王夢麟的「阿美阿美」,齊豫的「祝福」等開始,這些曲子雖然都曾風靡了全臺灣,甚至於轟動東南亞,但是由於過份強調兒女私情,在格調上已逐漸與一般的國語流行歌曲無甚大差異,使得校園民歌的發展趨於多元化,乃至於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予取我奪的「春秋戰國」時代。

  徐曉菁與楊芳儀算得上是此一時代的民歌女健將。

  徐曉菁雖然與校園民歌的淵源不算很深遠,但是她從小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在喜愛音樂的父母親一意栽培下,六歲起就開始彈奏鋼琴和電子琴。

  「我喜愛音樂,這純粹是一種興趣、一種樂趣,我是在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況下唱起校園民歌的。」當被問及如何走進民歌行列時,徐曉菁是如此回答的。

  她並沒有刻意的去強調自己是如何的在校園民歌裡奔馳跳躍,因為民歌蓬勃發展之際,正是她生活在大學校園裡的一段黃金年代。

  這位貴州省貴陽縣的小女生在東吳大學日文系的時候,與同班同學楊芳儀的私交極篤,再加上兩個人對音樂又有同樣的嗜好,校園民歌的風起雲湧自然地給她們帶來了些許衝擊,從來沒有接受過科班樂理訓練,也從來未曾彈過吉他的她們,竟也開始日夜勾撥起六弦來了。

  「是興趣,也是考驗,我和楊芳儀在大二暑假報名參加了『金韻獎』,結果不小心『中了』」,天真活潑的徐曉菁興致勃勃的談到當年的往事,她與楊芳儀在數千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兩首歌是「如果」和「小貝殼」,同一時期優勝入選的選手有王海玲、鄭怡、王新蓮、馬宜中、施孝榮和木吉他合唱團等。

  「原本以為比賽完,拿了獎牌也就沒什麼了,沒有想到一個月後,主辦『金韻獎』的新力公司卻突然一通電話,通知我和楊芳儀與其他的優勝歌手聚會,並且決定為我們出『金韻獎』專集,於是我和楊芳儀就選了那首『秋蟬』。」

  「秋蟬」是由李子恆作詞編曲,樂調清新暢活,歌詞委婉感傷,整首歌所流露出來的乃是愁緒點點和情思片片的心靈告白,這首經由徐曉菁和楊芳儀三次進入錄音室,前後錄了六遍才大功告成的歌自從在電視和廣播電臺播放出來後,立即得到廣大歌迷們的喜愛和接受,在多項金曲排行榜中,「秋蟬」皆一枝獨秀,風光了好長一陣子。

  由於「秋蟬」造成了強烈的轟動,新力公司暨新格唱片公司立即與徐曉菁和楊芳儀簽約為旗下的民歌手,從此,她倆開始在電視與廣播上「打歌」以及策劃主持節目。不過,餐廳或歌廳夜總會囂嘩的「秀」,清純的徐曉菁和楊芳儀一直是拒絕去作的。

  一九八一年,徐曉菁在她「民歌生命」日正當中的時候退陣下來,由於熱衷於大眾傳播新聞的工作,她決心到國外深造研究這門深奧的學問;同時,她與邱仕棟君的愛情已經得起恆久的考驗,所以「結婚出國」是她的最後抉擇。為了懷念她的那位最好的歌伴楊芳儀以及所有的朋友,她特地作詞作曲一首深情流露的歌「就要揮別」。在她出國的前一個月,新格公司為她與楊芳儀所錄製的專輯唱片裡,「就要揮別」與「聽泉」兩首歌又再一次的掀起了校園民歌的高潮。

秘魔崖月夜 胡適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

這首詩還真適合多愁善感的秋夜~~